暗网揭秘之破除“暗网”的迷思(1)

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了暗网,可以却不知道它的由来和历史,下面这篇文章将给大家仔细讲述暗网的创始、发展和没落。读完后你一定会深有感触的!

前言

技术先驱们对互联网自由的追求,从互联网刚诞生不久后就开始了。1981 年,密码学家 David Chaum 就设计了匿名电子邮件系统,几年后又在论文中描绘了匿名电子货币交易系统的蓝图,宣称这“将使老大哥过时”。三年后,Timothy C. May 表示,正如印刷术削弱、改变了中世纪公会格局和社会权力结构,密码学也会起到相同的作用。一个小小的铁丝网,使得在美国西部圈地建设大面积农场和牧场成为可能,而密码学这个小小的数学分支,也会成为一把锋利的剪刀,剥除围绕着“知识产权”的铁丝网。时至 1993 年,伯克利学者 Eric Hughes 进一步补充了基本理念:我们不能指望政府、公司或其他没有面孔的巨大机构能大发慈悲地把隐私权赐予我们,如果我们还指望拥有隐私的话,我们就必须站出来保卫它。

如今我们看到的匿名网络技术就是这些黑客们前仆后继的努力成果。可惜的是,他们多年的心血在过去的短短几年之内,就遭到了严重的扭曲,摇身变成了媒体所述的”暗网“。虽然丝绸之路对其应该部分负责,但是主要还是应该归功于那些荒诞不经的都市传说,它们由于颇具戏剧性和神秘色彩,广泛在社交网络和一知半解的主题媒体上传播。它们会告诉你,人们所知的整个互联网只是其中的 5%,而有超过 95% 的内容都位于“深网”和“暗网”。那么其中都有什么人参与呢?据称,有秘密社团、黑手党、人体实验、违禁药物、人口拐卖,还隐藏着什么惊天阴谋。今天 darknet, 明天 darkweb,后来 deepweb,总之就是各种 buzzword,而“互联网安全”则半个字都不谈。

这些迷思不但对匿名技术和它们的社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互联网隐私和安全本身造成了冲击。要破除这样的迷思,有必要对这些说法的来源进行简单的考证,以便以史为鉴,认清事实,过于夸大的阴谋论也就不攻自破了。最后,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暗网”一词的误导性和危害性,并建议大家停止使用“暗网”一词,使用其他的词语替代,例如“匿名网络”。

Deepweb

在处理定义混乱的“暗网”之前,首先先介绍一下没有争议的“深网”。“深网”是一个网络搜索领域的术语,泛指存在于互联网上,但没有被搜索引擎收录的内容。最简单的例子是需要登录才能查看的网站,需要填写表格才能查询的公共数据库等。许多研究认为,这种没能被收录的数据规模比搜索可见的网络数据规模大的多,公开数据明明就在网络上,但无法被搜索引擎找到,因此是搜索引擎所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互联网发展早期,搜索引擎还不完善时,相关的报道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也有一些学术团队制作了帮助用户查询深网数据的工具,这就是“我们所见的互联网只占其中的 5%”说法的来历。再例如,2010 年 3 月 ABC 澳大利亚的这篇报道中更是使用了“冰山”作为例子,为日后的传说埋下伏笔。

Darknet 早期含义

darknet一词早期有多个含义,不过均与今日的都市传奇用法没有任何关系。其第一个含义比较接近其字面意思,指的是互联网上的一段有分配 IP 段和路由的地址空间,但是没有主动运行任何网络服务或服务器。因此,任何进入这段 IP 地址空间的数据包都好像是进了黑洞一样,故名“暗网”。这种网络可以起到类似“蜜罐”的作用,部署日志和入侵检测系统,追踪互联网上的恶意流量,例如网络病毒、DDoS 攻击等,因为任何尝试向“暗网”发送的数据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个用词出现在了多篇关于网络架构和安全研究的论文中,例如这篇 MIT 论文,研究团队的联系方式直接就是 darknet@mit.edu……

第二个含义则更有趣一些,来自 2002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暗网”不是一个独立的物理网络,而是先有网络基础之上的应用和协议层,例如“P2P 文件共享、CD 和 DVD 拷贝,以及电子邮件和新闻组里分享的密钥、密码”,之所以要以如此危言耸听的字眼描述,是因为此论文是微软公司的开发者 Peter Biddle 为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所写,认为这种不公开的网络分享给 DRM 造成了严峻的挑战,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在差不多同一时间,以 RIAA 和 MPAA 为首的集团便开始以保护艺术家的名义开展严厉的盗版打击行动,许多美国网民也对此有很大意见。2005 年,记者 J. D. Lasica 出版了一本名为《Darknet: Hollywood’s War Against the Digital Generation》书籍,记述了好莱坞的版权战争,开放文化运动等,其中的“暗网”也正是这个含义。于此同时,本世纪初就一直活跃的 Freenet 项目也在 2007 年发布了 v0.7 的新版本,新增了“暗网”模式,意为 Freenet 只会连接受信任的好友节点进行数据交换,从而提高用户通讯的私密性,避免外人干扰。这里的“暗网”,同样为该定义。

第三个含义就是指代用于有组织犯罪的网络,该用法最早见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对网络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专项研究,用网络爬虫、统计学、自然语言处理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宣传恐怖主义的网络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研究这类社区的运作方式与传播特点。在一篇 2003 年的幻灯片研究报告中,给出的“暗网”定义是:互联网的另一面,被恐怖组织和极端组织用于宣传。2006 年,这项研究发表的一篇专题报告得到了 NPR、福克斯新闻等媒体的报道,这大概也是新闻媒体首次使用“暗网”。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暗网”并没有任何“匿名”、“加密”或“秘密”的含义,而研究涉及的恐怖主义网站也都能直接通过浏览器访问(幻灯片开头还特别以 Stormfront 等宣扬极端种族主义的网站作为例子),直到最近才开始提及 Tor。因此,今日意义上被滥用最广泛的,充斥在各种媒体报告和都市传说中“暗网”一词此时依然并不存在。

直到 2009 年 11 月,《卫报》才报道了《The dark side of the internet》,其中简单介绍了海盗湾、Freenet 的发展,以及网络上存在的非法内容。而 Reddit 论坛的 /r/darknet/ 板块也是在差不多相同时间创建,明显是受到相关新闻的影响。然而,其中仅仅是简单提及了 Tor,并将它与“暗网”联系起来,说这是一个类似 Freenet 的系统,但丝毫没有提及 Tor 的 Hidden Service 功能,而将时间设置为 2010 年全年,输入 Darknet 或是 Darkweb 依然找不到什么搜索结果,除了一个同名的解谜游戏,以及《暗色调网页配色指南》之类的东西;但搜索 Tor Hidden Service,却能看到一些技术资料。可见,直到 2011 年前,Tor 等匿名网站技术本身,和以及利用它托管的各种不正当的网站依然没有和“暗网”一词联系起来,它的现代用法仍然没有形成。

精彩文章推荐

💥 老司机必备——暗网网址最新版

💥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暗网之圣战分子的红房子

💥 史上最详细的暗网教程

💥 暗网交易市场

💥 洋葱浏览器手机版